返回首页
当前位置: 主页 > 综合信息 >

甘肃东乡输出技能劳务“铁杆庄稼” 妇女家门口就业

时间:2021-06-28 01:21
  

  兰州11月19日电 (记者 魏建军)“加大劳务输转这个‘铁杆庄稼’,加强技能培训力度,让老百姓学好技术,出去能赚更多的钱。”甘肃临夏州东乡县委副书记杨至军说,在农村建立的扶贫车间,让出不了远门的妇女在家门口就业致富。

  位于东乡县高山乡北部干旱山区的布楞沟村,是该县脱贫攻坚“最难啃的硬骨头”。因自然环境恶劣,布楞沟被称为“大山聚会的地方”。这里曾是全县生态最脆弱、基础条件最差、最贫困的地区,衣食住行及求学就医等问题十分突出。

图为东乡县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基地,各地学员学习兰州牛肉拉面。 魏建军 摄

  立足布楞沟村自然环境恶劣、增收产业单一、基础设施滞后、贫困程度深、村民文化水平低的实际,该县研究确定了“种好庄稼抓劳务,种草种树搞畜牧,抓好教育提素质,夯实基础促发展”的发展思路。

  从2013年开始,东乡县着力推进布楞沟流域综合开发,经过七年多的不懈努力,水引来了,路修通了,新农村建起来了,布楞沟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。

  杨至军坦言,最大变化是老百姓精神面貌的改变。原来,“等靠要”思想比较严重,这几年通过政策激励、思想教育,人们注重致富的欲望很强烈,尤其借政策帮扶的机遇,自己想着怎么发展,怎么去致富。

图为前来实训基地学习“油馃馃”制作的东乡各地学员。 魏建军 摄

  2012年底,布楞沟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624元,远低于全省全州平均水平,贫困面高达96%,村上产业基本空白,不成规模的零散养殖和短期务工以及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是村上“最大”的产业。

  针对这一现状,当地把产业扶贫作为布楞沟村民脱贫致富的“金钥匙”,结合村民意愿,采取发展特色种植、扶持规模养殖、强化技能培训、组织输转就业、打造乡村旅游等一系列“菜单式”精准帮扶方式,不断提升民众自我发展的能力。

  针对“村上的妇女几乎没有文化,思想观念封闭落后,大多留在家照顾老人孩子,整天围着羊圈锅台转”等情况,当地将“扶贫车间开进村,务工顾家两不误。”

  2018年,通过中石化帮扶,政府牵头、企业运营、贫困妇女参与等形式建设的“巾帼”扶贫车间,落户布楞沟村,给当地贫困家庭妇女搭建了就业平台。

  该扶贫车间,是由原来的布楞沟小学改建而成,发挥东乡族妇女善面食独油炸食品的优势,解决了布楞沟村33名贫困妇女就业,月均收入能达到1500至3000元。

  布楞沟村村民马麦热在也投入了东乡特色“油馃馃”的制作,相比以前背井离乡打工赚钱,家门口的“铁饭碗”让她更有安全感。儿子马海龙还担任该扶贫车间管理负责人,“今年春节销售额就达到了100万元。”马海龙说。

  在东乡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基地,来自该县各地的学员们每天进行牛肉拉面、制作油馃馃、美发化妆等一系列培训课程。其中,来自布塄沟的学员也有不少,作为“技能劳务”,按照“送老板”计划,使他们成长为餐饮老板、职业经理、收银财务人员。

  甘肃省长唐仁健日前向中外媒体推介称,布塄沟的“东乡手抓羊肉”已经远销北京。在杨至军看来,“东乡手抓”品牌美誉度还需要提升,通过品牌促进餐饮行业发展,进而带动养殖业,帮助更多农户增收。

  作为国家层面的“三区三州”深度贫困地区,杨至军表示,虽然东乡县目前已实现全部脱贫,但下一步还需建立防止返贫的检测机制,培育壮大产业实现持续增收。同时,“借助东西协作帮扶机遇,让更多有技能的劳动力走出去到厦门就业。”(完)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推荐内容